昆明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中心教授張召述,在看過那份老河臺磚廠的質檢報告后指出:抗壓強度很好,但由于密度為每立方米2000公斤,有點偏大。因為目前都是高層建筑,密度越大的磚對地基的壓力就越大。
“質檢部門檢測的主要是這兩個指標,現在大部分人的理解是只要抗壓強度好就可以拿來蓋房子。其實從科學上來講,磚塊的濕脹干縮性能、抗凍融性能、抗風化性能以及放射性都應該檢測。這是整個行業的問題。”
“建筑垃圾本身沒有什么問題,其主要是由粘土、混凝土、石頭、磚塊為主,屬于無機非金屬材料,具有一定的剛性和強度。并且由于已經用過一次,所以放射性物質比較少了,是很好的建筑材料。缺點是,物體的均衡性、穩定性不如****次使用的好,質量會出現波動。所以對建筑垃圾做成的產品需要更縝密的檢測。”張召述提出。
張召述在昆工作20年有余,回顧往昔這樣描述:80年代的時候昆明幾乎是只建不拆,那時城市較大的垃圾是燃燒后的蜂窩煤。90年代,建筑垃圾開始集中出現,排放量逐漸上升。進入20世紀,到現在已成為高峰。
“以前的處理方式無非就是傾倒和填埋,很可能形成垃圾包圍城市的局面,等城市再擴大,很有可能我們將會在垃圾上建房子,不是不可以,而是不適合居住,我們將這種被垃圾填埋過的地方稱之為廢棄地。”
“好在我們都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。目前較好的方式是針對每一種固體廢棄物的特性配備解決方案。今年年底,我們與深圳相關部門合作建設的一條生產線將投入使用,建筑垃圾、工業廢渣、城市污泥是城市較龐大的三種垃圾,我們將這三種垃圾綜合利用起來,制成新型的建筑材料。前期經過小范圍的實驗和制作,現在技術相對成熟可以投產了。等這種模式成功后,我們希望可以****到其他地方。等成功后歡迎你們來深圳參觀。”張召述興奮的告訴記者。
張召述在得知目前市場上的建筑垃圾只用于制作免燒磚等幾方面時,表示十分惋惜。建筑垃圾的使用面應該是非常廣泛的,目前所出現的局限問題很可能是由多方因素造成。
“建筑垃圾破碎成砂礫后,根據粗細的不同還可進行分類。比如有的可以直接拿去做磚,有的可以當砂漿。以道路建設為例,理論上來說面層以下的填充物質都可使用建筑垃圾混合來做,但需要良好的技術。做成其他的建材如墻板、加氣混凝土、空心磚都可以,但需要反復的實驗。”
“目前企業自身是否有自主研制產品的能力,如果無法獲得相應的收益,企業很難自身去從事產品研發。這是一個循環鏈,產品無法豐富化渠道就很難打開,也更加沒有錢賺。所以我希望科研機構、企業、成品制造商能聚集一起形成互補,共同將產業做大做強。”